民国信阳地区地图矢量化(一):原图与县界

民国信阳地区地图矢量化(一):原图与县界 本次地理信息矢量化项目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一套于1938年由武昌亚新地学社编制出版的《河南省分县详图》。这份珍贵的历史图籍系统性地记录了当时河南省信阳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与基础地理要素。在对原图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选取了涉及信阳区域的三个分幅——包括标注为p30的潢川与固始县图、p31图幅所涵盖的罗山、息县及正阳三县,以及p32图幅中的信阳地区内容。这些分县地图不仅清晰标明了各县的行政边界,还详细绘制了水系、道路、居民点等关键地理信息,为研究民国时期该区域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矢量化实施阶段,我们严格遵循历史地图处理规范,通过高精度扫描设备获取数字影像后,采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配准与坐标校正。针对县界要素的提取,技术人员以原图标注为基准,结合同期历史文献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矢量边界与原始地图保持高度一致。整个流程特别注重历史地物与现代地理坐标系的转换精度,通过设置合理的容差参数,既保持了原始地图的地理特征,又满足了数字化应用的精度要求。 这项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模拟状态的历史地图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空间数据,为区域历史地理变迁研究构建了基础数据平台。完成后的矢量数据集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图的县界信息,还建立了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库,使用者可通过时空查询功能,实现对特定县域边界演变过程的动态追溯。这种数字化保存方式既有效延长了珍贵历史图籍的生命周期,也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空间分析基础。